×
江汉考古

史籍与考古所见辽代药物考

由于记载相对缺乏的缘故,辽代医学一直是中国古代医学史研究的薄弱环节。而在辽代医学的研究中,又呈现出“重医轻药”的特征。陈述先生认为,契丹境内出产各种动植物药材,同时辽朝亦通过各种渠道从中原、女真、高丽、回鹘获得药材[1]。顾亚丽、刘怀军先生认为,辽朝统治区域草深林密,药材丰富,同时,由于辽与周边民族及国家交往频繁,导致辽代药材来源渠道多,种类丰富[2]。于新春、孙昊先生认为,辽朝广阔的疆域分布多种地貌,生态环境良好。加上与周边的交易,故药材十分丰富[3]。以上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在史料的利用上,对宋人资料挖掘不够;对考古资料利用不足;对中药学的知识未予充分吸收。故笔者拟结合辽代史料及中药学方面的知识,对史籍和考古所见辽代药物进行探讨,以求教于方家。

一、辽代药物的分类

学者对辽代药物的研究,多采用史料排比、罗列的形式进行论述,并未对辽代药物进行分类,故笔者按照现代中药学的药物分类,对20类辽代药物进行说明。

解表药。菊花,统和四年(986)辽圣宗祭天,“赐从臣命妇菊花酒”[4,p124]。可知辽朝皇室贵族使用菊花,菊花既可做酒,亦可入药,其功效为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5,p44];荆芥,20世纪90年代时,于辽宁省朝阳市北塔中出土[6]。其功效为发表散风,透疹消疮,炒炭止血[5,p32];苍耳子,于朝阳市北塔中出土[6]。其功效为散风除湿,通窍止痛[5,p37];薄荷,《金史·地理志》中都路大兴府下,载当地药材有“薄荷”[7,p573],辽、金两朝相距时间较近,加之药材种植的推广并非一日可以完成,故《金史·地理志》中所记中都路、西京路、北京路等原辽朝统治地区所产药材,皆可看作继承辽地所产的结果。薄荷的功效为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解郁[5,p40]。

清热药。犀角,神册五年(920),吴越国“贡犀角”[4,p16]。天祚帝时,有“内府犀角”[4,p1414]。据当代中医学者的研究,水牛角与犀角功效相近[8]。水牛角的功效为清热,凉血,解毒[5,p93]。犀角当与之同,且可能主要来自境外,即可入药,又可当作奢侈品;赤芍,辽皇子耶律只没曾赋“移芍药诗”[4,p986]。可知辽朝境内产芍药,赤芍“为毛莨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芍药或川赤芍的根”[5,p92]。赤芍的功效为清热凉血,散瘀止痛[5,p92];天花粉、谷精草,均于朝阳市北塔中出土[6]。其功效分别为清热生津,清肺润燥,解毒消痈[5,p53]和疏散风热,明目退翳[5,p58];黄连,《金史·地理志》西京路大同府下,载当地所产药物有“黄连”[7,p564],其功效为清热燥湿,泻火解毒[5,p61];不灰木,《金史·地理志》西京路丰州下,载当地所产有“不灰木”[7,p565],李时珍认为,其功效为除烦热阳厥[9,p553];牡丹皮,宋人姜夔听闻契丹人萧总管所述契丹风土,作《契丹歌》,中有“春来草色一万里,芍药牡丹相间红”[10,p212],牡丹皮即牡丹之根皮,其功效为清热凉血,活血散瘀[5,p91]。

泻下药。火麻仁,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巴彦塔拉辽代遗址中,在39份浮选样品中共发现了867粒各种炭化植物种子,其中有167粒炭化大麻籽[11]。说明辽代此地有野生或人工种植的大麻。火麻仁,“为桑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大麻的成熟种子”[5,p102]。其功效为润肠通便[5,p102];郁李仁,景德二年(1005),辽朝赠送宋朝国礼有“黑郁李”[12,p49],郁李仁即郁李之成熟种子,其功效为润肠通便,利水消肿[5,p102]。

祛风湿药。白附子,《三朝北盟会编》卷三载女真地区土产有“白附子”[13,p17],白附子有禹白附和关白附之分,其中关白附主要产于东三省地区,即辽代女真族所居之地。关白附为祛风湿药,善祛风湿、止疼痛[14]。

化湿药。苍术,《金史·地理志》中都路大兴府下,明确记载当地“药产”有“苍术”[7,p573]。其功效为燥湿健脾、祛风湿[5,p127]。

利水渗湿药。茯苓、猪苓,《契丹国志》卷二二《四至邻国地里远近》,详细记载了熟女真部族地区的物产,其中有“茯苓”及“猪苓”[15,p212]。其功效分别为利水渗湿,健脾安神[5,p132]和利水渗湿[5,p133];滑石,《金史·地理志》载中都路大兴府所产药材有“滑石”[7,p573],其功效为利水通淋,清解暑热,收湿敛疮[5,p139];冬葵子,巴彦塔拉遗址的浮选样品中,共有21粒冬葵种子[11]。说明辽代当地有野生或人工种植的冬葵,但是规模显然不及大麻。冬葵子的功效为利水通淋,下乳润肠[5,p144]。

温里药。丁香,1988-1992年,文物考古工作者在对内蒙古巴林右旗辽代庆州白塔进行抢救性维修期间,在塔内发现一批药材,其中有丁香[16]。其功效为温中降逆,散寒止痛,温肾助阳[5,p155];肉桂,于朝阳市北塔中出土[6]。其功效为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经通脉[5,p151];吴茱萸,景德二年,辽朝赠送宋朝国礼有“芜萸”[12,p49],即吴茱萸的异写,其功效为散寒止痛,温中止呕,助阳止泻[5,p153]。

上一篇:黑水城出土二则西夏文治杂病医方考
下一篇:没有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