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水城出土二则西夏文治杂病医方考
黑水城出土一件西夏文医书,编号И[1],此件医方文献存40页,可释读文字38页,行草抄本,每页5行,每行11字。由3个部分组成,一、治热病要论;二、妇科病救治方;三、治疳疮方。此医方共存方43首,其中5个医方残损。每方不载方名,现每方方名为笔者自拟,用药多1~3味,少数3~4味。其医方有浓郁的西北地域特色,所用药材多为具有西夏特色的道地药材,很可能为西夏本土医家所撰。本文对二则医方进行破译、考校与研究,不足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1 治男女体内结块不能吞咽食物方
这则药方保存完好,草书、共11行,行5~12字不等,第1~3行为主治疾病症状,第4~7行为组方药材及用量,第8~11行为药物制作方法及服用方法、服用剂量。全方共105字。见图1。
图1 西夏文“治男女体内结块不能吞咽食物方”图版
1.1 转录 今按照原行款格式,转录如下:
1.2 注释 篛事捎:“篛”可对译为“吾”[2],“事”可对译为“连、绫”[2]54、52等,“捎”可对译为“指”[2]74,故“篛事捎”可对译为“五灵脂”。
五灵脂,味甘、温,无毒。《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卷二二载:“主疗心腹冷气,小儿五疳,辟疫,治肠风,通利气脉,女子月闭。”[3]《神农本草经疏》卷二二载:“五灵脂,其功长于破血行血。故凡瘀血停滞作痛,产后血晕,恶血冲心,少腹儿枕痛,留血经闭,瘀血心胃间作痛,血滞经脉,气不得行,攻刺疼痛等证,在所必用。[4]”
盢簶:“盢”可对译为“铙”[2]43,“簶”可对译为“沙”[2]25,故“盢簶”可对译为“硇砂”。硇砂有消积软坚、破瘀散结的功效,治癥瘕痃癣、噎膈反胃、痰饮等。
薐綣肶聬:“薐”对译为“雀”[2]35,“綣”对译“阳”[2]17,“肶”释为“男、雄”[5],“聬”释为“粪、屎”[5]404,故“薐綣肶聬”可译为“雄雀粪”。
雄雀粪即雄雀矢,又名雀苏、雄雀矢、青丹、麻雀粪、雄家雀粪、白丁香等。《名医别录》卷二载:“雄雀矢,治目痛,决痈疖,女子带下,溺不利,除疝瘕。[6]”《本草纲目》卷四八载:“消积除胀,通咽塞口噤,女人乳肿,疮疡中风,风虫牙痛。”[7]雄雀粪,有化积之功效,治疝瘕、症癖等。
蠎耮:“蠎”释为“操、粲、朝、参”[8],因汉语宋西北方音中韵尾的脱落,“蠎”可对音为“皂”,《番汉合时掌中珠》中“角子”注音字为“耮蟟”[2]68,故“耮”可对音为“角”,“蠎耮”可对译为“皂角”。
皂角即皂荚,《唐·新修本草》卷一四载:“皂荚,味辛、咸,温,有小毒。主风痹,死肌,邪气,风头泪出,下水,利九窍,杀鬼、精物。疗腹胀满,消谷,破咳嗽囊结,妇人胞不落,明目益精。可为沐药,不入汤。生雍州川谷及鲁邹县,如猪牙者良。”[9]《本草图经》卷一二载:“今医家作疏风气丸、煎,多用长皂荚;治齿及取积药,多用猪牙皂荚。所用虽殊,大抵性味不相远。”[10]本药方为治积聚之病,猪牙皂荚可主治痞满积滞,方中皂荚应为猪牙皂荚。
材臷:译为“干姜”[2]32。干生姜,别名白姜、均姜。《神农本草经》载:“味辛,温。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痢。生者尤良。”[11]干姜有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燥湿消痰之功效。《本草求真》曰:“干姜,大热无毒,守而不走,凡胃中虚冷,元阳欲绝,合以附子同投,则能回阳立效。故书则有附子无姜不热之句。”[12]
妈簱:译为“巴豆”。《政类本草》卷一四载“陈藏器本草云:巴豆,主症癖痃气,痞满,腹内积聚,冷气血块,宿食不消,痰饮吐水。”[13]巴豆味辛热、有毒,归胃、大肠经。有泻寒积、通关窍、逐水消肿、杀虫之功效。张元素《医学启源》曰:“其用有三:导气消积一也,去脏腑停寒二也,消化寒凉及生冷硬物所伤三也。又云:辛,阳,去胃中寒积。”[14]
关于巴豆的炮制方法,《霍公炮炙论》云:“凡修事巴豆,敲碎,以麻油并酒等可煮,研膏后用。每修事一两,以酒、麻油各七合,尽为度。”[15]本西夏文药方中巴豆的炮制方法亦符合此法。在以巴豆为主的药方中,巴豆丸、巴豆散最为常见。
1.3 汉译 今按照汉语语序翻译如下:
1治男女等
2经年体内结块,
3不能吞咽食物、消瘦
4者,五灵脂二两,硇砂一两为粉,
5雄鸡粪二两,皂荚二两,
上一篇:英语单词扩展对比记忆法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