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汉考古

开放问题空间后的希望为江汉大学学报现当代诗

“开放问题空问后”的希望——为《江汉大学学报》“现当代诗学研究”栏目创设5周年而作易彬(长沙理j-大学文法学院,长沙)学术简历:男,1976年生于湖南长沙,先后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1998)、南京大学(2001)、华东师范大学(2007),现为长沙理工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新诗研究、思想文化研究,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等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有著作《穆旦研究论稿》(暂定名)、《穆旦(查良铮)年谱长编》《诗人彭燕郊访谈录》待出版。中图分类号:1207.2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6—6152(2009)03—0028—0l大约从上世纪末起,当代诗歌界出现了新的活跃景象(究其原因,诗学立场的分歧、网络技术的推动均不可忽视);而就在《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现当代诗学研究”栏目推出前后,一批诗歌专刊纷纷改版,一批刊物也连续推出诗歌评论专栏,一时风生水起。相较之下,《江汉大学学报》“现当代诗学研究”栏目更多学院派色彩,这决定了它的风格:更为执拗的态度,更为宽广的视野,更为学理化的探究。短短5年自然不足以囊括新诗发生与发展中所遭遇的全部重要问题,但近年来新诗研究所出现的、令人惊喜的深化局面却是真切可感的。众多研究者、众多诗歌评论刊物一道将新诗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平台、一个新的阶段,更为纷繁复杂的问题暴露在这一平台之上,更宽阔的研究空间展现在大·28·家的眼前。而在“开放问题空间之后”,希望有三:其一,大家(编者和众多作者)能以一种更为诚挚而坚韧的态度投入到新诗研究之中去,埋头耕耘,自有收获。其二,更多扎实的个体诗人研究,特别是1990年代以来创作实绩丰厚或个性突出但诗名尚薄的诗人研究;新诗逐渐转型,更复杂的当代诗学经验有待归结。其三,更有力的策划,更灵活广泛的专题栏目设置。还是那句话,“挺住,意味着一切!”责任编辑:刘洁岷(E—mail:jiemin2005@126.COB)

上一篇:热爱和责任
下一篇:没有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