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汉考古

浴火重生,续写江汉华章——写在武汉“解封”

光明日报记者 夏 静 张 锐 光明日报通讯员 晏华华 操一铭

江汉关钟声悠扬,长江水昼夜奔流。2021年的春天,姗姗而来。

樱约而至,相聚荆楚。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武汉人又可以打上一份热干面,惬意地边拌边吃边走,芝麻酱与萝卜丁的香气不但萦绕唇齿,更充盈街巷……

武汉,经历了那极不平凡、极不容易、极其难忘的2020年,英雄城市的英雄人民,已然因打赢了艰苦卓绝的抗疫大战,再一次被载入英雄史册。

如今,英雄的武汉浴火重生,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书写新时代的江汉华章。

  防疫自觉深植城市肌理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10天建成火神山医院,12天建成雷神山医院;1个月内新增6.6万张治疗床位,7.4万张隔离床位;千方百计救治患者,上至108岁老人、下至出生30多个小时的婴儿;集中开展千万人次核酸大检测,实现从“物理解封”到“心理解封”……

2020年4月8日零时起,武汉解除离汉离鄂通道管制措施。5月2日零时起,湖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由一级调整为二级,湖北疫情防控由应急性超常规防控转向常态化防控。

“预防新冠肺炎最好的办法就是接种疫苗。”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主任、教授魏晟表示,通过接种疫苗能够对个体进行有效保护,对人群也是能形成有效保护,接种疫苗能够降低感染率、重症率和病亡率。这也是我国当前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最主要的策略,通过降“三率”进行有效保护。

2021年4月1日,86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殷鸿福,冒雨前往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接种新冠病毒疫苗。从今年3月初开始,武大中南医院不但引进了疫苗移动接种车,还成立由500余名医护人员组成的疫苗接种志愿服务队,为武昌区有需要的高校、社区、机关等上门接种万余人。

据了解,截至3月31日20时,武汉市接种新冠病毒疫苗超300万剂次。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这一场大战大考,不但激发湖北、武汉下大力气“治已病”,更立足长远“治未病”。

2020年4月26日,国家卫健委下文,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为主体,设置国家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医学中心,提高新发突发传染病处置能力,强化科研攻关力量,培养骨干人才梯队。这是首个在北京、上海之外设置的国家级医学中心。

2020年6月10日,湖北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在武汉召开,审议通过了《关于推进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意见》。会议要求,着力打造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湖北样板”。武汉作为人口密集、医卫资源富集的省会城市,更是勇挑重担。

疫情一日不解除,防控一日不松懈。自去年5月18日以来,武汉无新发本土病例,成为最安全的城市之一。

  疫后重振蹄疾步稳

作为封控时间最长、重启时间最晚、疫情影响最大的城市,武汉的经济以强大韧性和蓬勃生机,被誉为疫后重振的“风向标”。

2020年,武汉在一季度地区生产总值下跌40.5%的情况下,坚持稳中求进,做好“六稳”“六保”,搏杀二季度,单季基本打平;冲刺三季度,强势转正;决战四季度,全年好于预期。2021年1月至2月,武汉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1.5%,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56.3%。

武汉把科技自立自强当使命、视创新创造如生命、抓创新发展像拼命,把科技创新“关键变量”变成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今年2月18日,春节后首个工作日,湖北省科技创新大会召开。光谷实验室、江夏实验室、珞珈实验室、洪山实验室、江城实验室、东湖实验室、九峰山实验室等7个湖北实验室揭牌,全都落子武汉。以东湖科学城为核心的武汉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也启动建设。

3月29日,武汉市召开科技创新大会。大会发布了武汉科技创新十大行动,公布了首批“卡脖子”技术攻关“揭榜挂帅”项目榜单,5个湖北实验室牵头组建单位与落地区签订合作共建协议,院士引领十大高端产业部分项目现场签约。武汉这座大学之城,正全力以赴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中心,以科技创新第一动力赋能武汉高质量发展。

重大项目是疫后重振和高质量发展的“压舱石”,抓项目就是抓机遇、稳增长、谋未来。

2月27日,2021年第一季度武汉市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举行。集中开工项目215个、总投资3305.4亿元。这是武汉历史上集中开工投资规模最大的一次。武汉正以“现场就是战场、开工就是决战”的奋斗之姿,确保早开工、早建成、早受益。

上一篇:四月武汉买房去哪儿?江汉新房看一看
下一篇:没有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