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平原文明猜想基于对现代人的考古发现
“东海平原文明”是一个至今几乎还没有人提及过的“现代人”的文明状态。但它真的存在吗?如果存在,它发生在何时何地?是怎么形成以及消失的?它是一个什么性质的文明?有足够多的考古发现作为佐证支撑有这个存在吗?猜想它有什么意义?这些问题也是导致“东海平原文明”猜想的逻辑起点。
一、“东海平原文明”猜想意义
对“现代人”的很多文明现象,至今还有诸多难以理解之处,进而都成为了神秘谜团的组成部分。揭开这些谜团需要新的发现。文化和文明似水,凡水都有一个源头和流域的问题。猜想“东海平原文明”,将有利于理解“现代人”的发展轨迹,理解“现代人”文明的基本特性。这既是人类第一个文明形态,也是“东海文明”的第一个形态。如果非洲是“现代人”物种的发源地,那么东海平原就是“现代人文明”的发祥地。
此研究还有利于人类认识自己的发展现状。作为一个生物物种,在年中,仅其数量就竟然从一个4000人的规模几何式地发展到了一个60多亿人的状态。怎么认识人类快速发展的过程以及现在四分五裂的状况?怎样预测和理解人类发展的趋势、速度、问题和方向?“东海平原文明”为此提供了一种认知的可能。
二、“东海平原文明”在哪里
人类文明史上曾经有过一个起码长达年的“东海平原文明”时代。这是从对如下三个考古上的遗址联想中猜到的:一是对舟山博物馆里的从舟山海域打捞上来的古生物化石的介绍和《西游记》对“东海龙宫”的描写,二是对《西游记》中的“定海神针”和孙悟空的金箍棒与“舟山木棍”①的艺术想象,三是对《山海经》里的如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等传说的联想。
中华民族只有5000年的文明史,但河姆渡和马岙为什么会有6000—7000年的文化遗址?杭州萧山的跨湖桥为什么会有8000年的历史?怎么理解跨湖桥、河姆渡和马岙的文化与中华文明之间的关系?怎么理解跨湖桥、河姆渡和马岙的文化遗址彼此之间的关系?它们在人类发展过程究竟具有一种怎样的地位,发挥了一种怎样的作用?
特别是宁波余姚的河姆渡文化和舟山定海的马岙文化,虽然都是新石器文化遗址,但是隔海相望,且在年度上也略有一些区别:河姆渡文化距今大约7000年、马岙遗址距今大约6000多年前,但应该把它们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进行考虑。通过对最早水稻的考古发现启示,它们不仅有联系,而且还有比较紧密和有机的联系。联系的节点就在“东海文明”——一种由现在的“东海海上文明”和—年前之间的“东海平原文明”构成的文明状态。至今,东海海上文明已经初见端倪且已发挥重大作用,但东海平原文明至今仍然还是一团迷雾。
在河姆渡文化和马岙文化之间有一种父子关系说,即河姆渡人是父亲,马岙人是儿子。马岙人就是从河姆渡迁徙过来的。但还有另一种猜想,他们具有一种同等的和平行的“兄弟”关系。由此又产生了另一个问题:他们的父母会在哪里?
东海平原文明起码发生在—年前之间。确定这个时间段有两个重要的佐证材料作为依据。一是年前的时间概念。主要来自两个材料:“现代人”走出非洲的时间和经碳14检测出的“舟山木棍”的时间。二是年前东海海水开始上涨的事实时间。由此可见,“现代人”在年前从非洲走出后走到东海平原,到年前因海水上涨逃离东海平原,在东海平原上生活了近年。
在年前,注入东海平原的黄河也不像现在这样最终是注入渤海而平缓地流入黄海的,而是经过河南和安徽的洼地,由西北向东南流入海洋的。所以,从东海海水曾经有过一个年前开始上涨到7000年前停止上涨的事实可以断定,仰韶人、大汶口人、大溪人、跨湖桥人、河姆渡人和马岙人的父母就是居住在当时还没有海水的东海平原上的“东海平原人”。年前的东海海平面比现在要低下去150米左右。在海水年前开始上涨到7000年前停止上涨的约8000年间,东海也即太平洋西北角或太平洋北部的海平面上涨了共约150米,地球上一下子多出了起码543.15亿立方②的水。那么多的水量又是从哪里来的?这也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现在一般认为,它是由冰层融化而来的。但从“现代人”走出非洲并选择东海平原生活的情况看,那时的气候并没有那么低冷,甚至还很温润。女娲补天的传说告诉我们,地球上的“现代人”曾经经历过一个天漏的时期。它最终又形成了一个“南多水北多土”的地球状态。这种状态又反过来影响了地球自转时的轴倾斜角度。它使地球的倾斜度有所减少,同时又致使地球自—7000年前起就开始逐渐地有所扶正。这种扶正过程又导致了地球气温出现一个南北分明的状态——两极寒冷、赤道炎热高温,中间季风气候明显等等,从而导致现在亚洲东部在—7000年前之间高温逐渐往南移动的现象。
上一篇:十大考古新发现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