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汉考古

郑州西山城的发现与研究现状概述

城址是考古学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而西山城作为中原史前第一城在城市考古中自然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开展对它的相关研究有助于认识中国城市的发展史,对中国文明起源研究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故本文旨在梳理现已发表的相关研究,对其研究成果做一概述,以期对该城的发现与研究现状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

1 西山城发现概况

西山城位于郑州市北郊古荥镇孙庄村西,北依西山,南临枯河。经考古领队培训班1993—1995年连续3年的发掘和探索,最终确认城址平面近圆形(图1),直径约180米,推测城内原面积余平方米。因枯河冲刷及山坡流水侵蚀,城址南部已被破坏,现仅存余平方米。若将城墙及城壕也算进去,面积可达平方米。城墙残长约265米,宽3~5米,城隅处加宽,宽8~11米,现高1.75~2.5米,全埋在地表下。有北门、西门两座门,西门设在西北隅,北门在东北角,东、西两侧有附筑城台,北门外侧正中横筑一道东西向护门墙,护门墙以南正对北门有一条南北向通道,纵贯城址东北部。城外有壕沟环绕,在北门两侧断开,不相连属。道路因护门墙阻隔,分走两侧,与城外郊野相连。在城址内外发现有灰坑、窖穴、房基、墓葬和祭祀遗迹,出土有陶、石、骨、角、蚌器等大批遗物。

图1 西山城址平面图(引自张玉石、赵新平、乔梁:《郑州西山仰韶时代城址的发掘》第12页,图一〇)

2 西山城研究现状

西山城的现有研究主要包括城址建造技术、部分结构、年代、兴衰原因、社会状况、自然环境、居民体质人类学、性质、地位或意义九个方面。

2.1 建造技术研究

张玉石、杨肇清、赵新平、乔梁等人据发掘情况,认为城址建造是先挖出倒梯形基槽,然后再分段分层向上夯筑。随高度的增加在城墙内外两侧挖沟取土,以外侧取土较多,内侧系筑至一定高度,是因土方转运不易而进行的补充。为保护墙基不受破坏,内侧沟在城墙筑起后即予封填。城墙采用方块版筑法,具体至少可分三种:第一种以立柱固定夹板,四面版块同时夯筑;第二种是依次逐块夯筑,夯完一块就抽掉夹板,再夯另一块;第三种应用于墙体中心,在版块内直接填土,稍经夯打而成,夯层较厚。城墙平面多排3版,西北角因加宽横排5版。上、下层交错叠压,其间夹垫草类植物使其更加坚固。城墙随高度增加而逐级内收,呈台阶状。夯窝呈圆形,多按“品”字形分布,为3根一组的集束木棍夯筑。为保持城墙结构稳定,还用集束木棍在外侧击打、整形,为防攀登,又在表面抹泥使其光滑。

2.2 部分结构研究

该部分研究现主要包括城壕、城门及城门附属设施的研究。

鲁浩、张玉石和杨肇清分别对护城壕的类型和性质进行研究,鲁浩认为城壕系人工挖筑的,平面呈圆形,剖面为直壁平底状,小型单道紧邻城墙内城壕,城门处的通过方式属陆地类,在城壕发展演变中处于萌芽期。后两者认为它尚未完全具备后代城墙外围城壕的性质。于有光对北门附属设施的功用进行研究,认为北门的城墙、城壕、护门墙及城台相互配合,构成了复杂的防御系统。护门墙的设置使城门外多了一道屏障,使入城通道由长驱直入变为不得不从护门墙两侧与城墙之间的缺口分散绕行,起到了与后世外瓮城城墙类似的作用。城台的设置也与后世墩台类设施近似。缪小荣对城门类型进行研究,认为城门系小版块夯筑的长方形陆门,城门处城墙宽度为等宽型,与城墙的位置属直线型,具有一定的原始性,但周围墩台等设施已较为先进。

从西山城城门、城壕设计来看,该城还略显原始,但从北门复杂的防御系统和前文具有较高水平的建筑技术来看,其又具备一定的成熟性,西山城或正处于中国城市从原始向成熟发展的过渡阶段。

2.3 年代研究

张玉石、赵新平、乔梁依据城墙内出土遗物及城墙叠压和打破情况分析,认为西山城始建于西山四组,五组时曾重建,七组时被废弃。绝对年代比照大河村、青台等遗址同期遗存所测结果,距今5300—4800年。

2.4 兴衰原因研究

关于西山城的兴衰原因,现在主要有以下观点:

①韩建业结合文献,认为西山城是祝融族为代表的东夷集团在西渐中兴后建立的,后又在祝融族的衰落和西方华夏集团的东进中被废弃。陈隆文稍做修正,认为西山城所属祝融集团为炎帝之后,该城的兴起应与祝融集团东扩相关。②李鑫认为西山城可能凭借优越的地理条件成为该地区经济交换和手工业中心,并通过贸易积聚了大量财富,从而有能力修建该城。但集聚大量财富的同时,也招致了战争和毁灭。③余西云、赵新平认为西山遗址处于西阴文化与大汶口文化接触的前沿,西山城正是在大汶口西进的强大压力下,为了防御敌人而修建的。靳松安、张建也持相似观点。

上一篇:山西发现周代果酒
下一篇:没有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