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越非濮后裔辨
山越非濮后裔辨吴永章江应梁先生的《说“濮”》一文(以下简称江文)①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但其中关于三团时的山越不是“浙江境内的越人部落”而是瘫原先楚国境内遗留下来的百濮部落”的看法,则似可讨论。对此,笔者本着学习和求教的心情,愿提出一些不同看法,与江先生商榷;并对山越的族源问题,作一粗略的探讨。濮与山越无涉江文为了证明山越为濮的后裔,提出了“江汉到会稽这一片地”是“濮族分布区”的说法。江汉为濮族分布地是有史可徵的,但这“到会稽这一片地”怎么也成了濮族分布区了呢?江先生语焉不详;而这段话,从史籍所载濮的地望来看,似颇难成立。这是因为:一、濮在我国南部而非东部。据《国语·郑语》韦昭注,濮为“南蛮之国”,《左传·昭公十九年》杜预注,称濮为“南夷”,《逸周书·王会解》则说百濮在商的“正南”。而江文把会稽一带地区均作为濮地,并把东部山越说成是原先楚国境内遗留下来的濮人后裔,这显然与史载濮在“南”与“正南。的方位不符。二、濮在江汉之南而不在江东。孔安国注《尚书·牧誓》:“濮在江汉之南”。杜预注《左传·昭公元年》:“濮在南。今建宁郡南有濮夷”。据孔颖达疏引《释例》,建宁故城在今湖北石首县。《左传·文公十六年》载,趁楚大饥之际,“麇人牢百濮聚于选,将伐楚,,,注家释选地在今湖北枝江县。可见,濮位于从枝江到石首一带的江汉平原今地区,其在江汉以南则无疑。江文有的地方说,“江汉以南的濮族部落”,有的地方又说,濮分布“在淮河以南,整个长江流域’,“江汉到会稽这一片地”。显然,这种说法本身就是.互为抵牾的。众所周知,汉水从汉阳流入长江,所谓江汉之南,这里主要是指湖北,湖南等地,其范畴绝不能延及长江下游地区;而淮河以南及武汉以下的长江流域,则应称之为广江淮地区了。因此,江文把山越聚居地的江东与楚境的濮人居地江汉等同起来,这在地理概念上似有混淆之处。再者,淮南,春秋时为东夷的群舒等部族居住地,长江下游则为吴、越聚居地,怎么都变成了濮族分布区了呢?由于史籍中找不到关于濮族分布在会稽一带的明文记载,江文为把江汉以南的濮族"移"到江东去,运用了濮,越通称说。江文说:“楚国江南地,以前都通称为濮地,到山越非濮后裔辨吴起、王翦时,便都称为越地了”。这就是江文的山越为濮的后裔说的重要论据。我们认为,这段话也尚可商榷。因为:第一、濮地,“江汉之南”不能用“江南地”来代替。江南地一词的外延要广得多,它可以包括江东而江汉之南则不能。因此,这两个概念不能等同。而江文使用“江南地"一词,为的是把“江汉到会稽这一片地”都包括在濮地之内,这似不妥当。第二、江文对吴起和王翦的史料之理解,与史实本身似不相符。下面,我们作些分析。关于吴起的材料,江文在引了《史记·吴起列传》的“南平百越”的语句之后,解释说:“吴起向南方用兵的地区,是长江中游的赣、皖一带,也正是百濮分布区域”。把吴起南平的百越释为赣、皖一带,又把百越与百濮的概念等同起来,这样百濮就与三国时的山越在地塑上接近了起来,这是江文的寓意所在。江文所说的百濮分布在“淮河以南”地区,大概也本于此。但是,遗憾的是,文中没有论及吴起所攻的百越是长江中游的赣、皖一带这一看法的根据是什么。众所周知,历代史家对百越的范畴,虽在是否包括岭南地区的问题匕,有分歧意见,但指洞庭湖以南,则是没有异辞的。《后汉书·南蛮列传》阐述得很清楚:“及吴起相悼王,南并蛮越,遂有洞庭、苍梧”,这与《史记·苏秦列传》载,苏秦对楚威王说,楚“南有洞庭、苍梧”,是一致的。按:这里所说的蛮越即《史记》中的百越,苍梧指湖南宁远县的九嶷山。这就是说,吴起南平百越一事,指的是楚的势力越过洞庭湖并占有湖南极南部;吴起是“南平"而非顺江东下。即使在南进过程中,会旁及某些赣西地,但却不能得出吴起向南用兵指的是长江中游的赣、皖一带的结论。可见,江文把这条材料作为赣、皖是“百濮分布地”,并进而作为百濮“是和浙江的于越分布地连成一片”的根据,是难于使人信服的。余年“误有立会指大题关于王翦的材料,文中作了如下引述;“《史记,虏荆壬负刍,竞平荆地为郡县,因南征百越之君o,王翦遂定荆江南地,降越君,置会稽郡。,”江南征百越之君。和“降越君”的“越”,就是以前楚解。因为这里所指的“越”,是指越王勾践的后裔史为证。据《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载,楚破越、,或为主,或为君,滨于江南海上,朝服于楚”,稽郡。《史记·秦始皇本纪》正义释:“楚威王已明这些越君即越王勾践的后裔。而於越或越王勾践量和详尽的记载。所以,这里不存在到战国王翦时.王翦传》:‘翦略定荆州城邑,岁’同书《秦始皇本纪》:‘二十五文引这段材料的目的,在于说明王翦国江南地的濮。笔者以为,这是一种,而不是指原属楚国境内的濮人。这杀王无疆后,“越以此散,诸族子争秦降服这些越君后,就在原越国地置灭越,其余自称君长,今降秦”,也之越,早在春秋时已见经传,而且有,才把这些地方由称濮改称越的问。结论是:濮在江汉之南,濮也没有和浙江的於越分布地联为一片。因此,濮与三国时吴国的山越无涉。山越是於越的后裔溉监二气严器当谖r嚣器云:嚣黑二售票器:岩24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一九IL--年第二期建、江西等地。笔者认为,这些山越,并非为江文所说是“江汉地区濮人的后裔”,而是源于春秋末年主要聚居浙江的於越乏后裔。於越经历代的变化,终于形成三国时散布于广阔的东南地区的山越。其历史发展过程,史籍记载分明。分述如下:春秋末年至战国,这一地区的主要部分原本就属于越国统治的范围。会稽郡是越国的统治中心,该地一直是山越活动的重要基地之一是有其历史原因的。临海郡,据《史记》正义释“滨于江南海上”为“今台州临海县是也”,说明临海郡为越人后期活动的中心。吴郡、丹阳邢,厩主要为吴国地,公元前473年越灭吴,至前306年(取杨宽说,见咤战国史》152页)楚尽取故罢地至浙江止,中经160多年的时间,置於越人统治下。越人还曾北上徙都琅邪。故此地或则受越人影响极深或有大批越人徙入无疑。新都郡,本属越地。建安郡,为今福建境,越敞后,大批越人南入福建,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九十五福建条下说,“春秋已后,亦为越地”。属今江西境的鄱阳郡、临川郡、豫章郡、庐陵郡也有部分为越地,这可以从下列材料得到说明。据《史记》正义曰:“袁、吉、虔、抚、歙、宣,并越西境,属越地”。按,《史记》正义为唐人张守节所作,唐代袁州治宜春属吴、豫章郡,吉州治吉安、虞州即赣州均属吴、庐陵郡,抚州治临川属吴、临川郡。又据《大清一统志》卷二百四十,饶州府条下说,馀汗县为“春秋时越西界‘干越’地”,余汗县即今余干县,属吴、鄱阳郡。可见,吴国山越的活动地区,正与春秋战国时的越国属地基本一致。江文说:“秦灭越,秦始皇置会稽郡,原越国境内的于越,一部分融合于中原民族中,一部分向西迁徙,都‘滨于江南海上’”,似乎大都从原越国地消失了。这种说法,是值得研究的。上引《史记》说,越散后,“诸族子争立,或为王,或为君,滨于江南海上"。这里所指的只是“诸族子”,即统治集团,我们决不能由此得出结论,散布上述各地的越族老百姓,除了融合于中原民族者外,其余都跟着越王室的人跑到江南海边去了。这是需要加以区别的。据《通典寸1、真郡》会稽郡条下载,越为楚破,其“浙江南之地,越犹保之,而臣服于楚,/。这也可说明,越民犹在原越国地内活动。秦代,大规模徒越入于江东。据载,“乌程、余杭、黝②、歙,无(同芜)湖、石城县以南,皆故大越徙民也。秦始皇刻石徙之”(《越绝书,越绝外传记吴地传》),“是时,从大越民置余杭、伊攻口故障"(《越绝书.越绝外传记越地传》)。大越即於越,而这些大越徒民之县,正是三国时山越活动十分活跃的地区。这有史实为证;乌程。《三国志·孙策传》(以下凡出自《三国志》者,均只写篇名)载:“吴人严白虎等众各万令人,处处屯聚",《朱治传》载,吴郡太守许贡被孙策部将朱治打败后,则“南就山贼严自虎”,均可见严白虎人多势大。又,《孙策传》注引《江表传》中有“吴郡乌程严白虎,,之句,说明乌程是山越著名首领严白虎的据点。余杭。《贺齐传》载:“吴郡余杭民合宗起贼,复数干人”,被讨平后,分余杭为临水县。孙吴统治者采用分而治之的手段一事,反映了余杭的山越是有相当势力的。黟,歙。《孙策传》载,陈喁阴图袭策,约“黟、歙诸险县大帅”为内应。《贺齐传》载:“歙贼帅金奇万户屯安勒山,毛甘万户屯乌聊山,黟帅陈仆、祖山等二万户屯林历山”,建安十三年,为贺齐攻破后,孙权把黟、歙从丹阳郡分出,并在此基础上建置新都郡。上述黟、歙山越动辄以万户作单位为乱,并历孙策、孙权二世而不衰,其势力遍布整山越非濮后裔辨个新都郡一事,表明黟、歙是山越的重要基地。芜湖。《太史慈传》载,太史慈遁于芜湖,亡入山中,称丹阳太守,并进住泾县,“大为山越所附”。《徐盛传》载,徐盛为芜湖令时,“讨临城南阿山贼有功”。可见,芜湖一带是山越居地。石城。虽无直接记载,但其邻近泾县、临城、陵阳均为山越住地,特别是丹阳著名的山越首领祖郎更出没于泾县、陵阳等地(见《妃嫔传》、《吕范传>和《资治通鉴·献帝兴平元年》)。这说明石城与山越也不无关系。故障。《朱治传》载,“是时丹阳深地,频有奸叛”,朱治“自表屯故障,镇抚山越。”三国时上述诸县,乌程、余杭等属吴郡;芜湖、石城、故障属丹阳郡,黟、歙原属丹阳郡后割为新都郡。这三郡属今苏南、皖南、浙北境,即所谓江东之地。可见,江文关于秦始皇置会稽郡后,原越国境内的於越并“没有迁到江东”的说法,是直接违反这段史实的。《越绝书》为汉人袁康所作,其所记上述诸县恰好是其后三国时山越为乱最剧的地区,这当然不会是一种偶合,正好证明这与秦徙於越之民于此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西汉时,复立越王勾践之后为闽越王和越东海王,这就是世所称的“闽越”和“瓯越”,汉武帝时,又徙其民于江淮间。关于闽越,据《汉书·两粤传》载,楚汉战争时,无诸、摇率越人佐汉,“汉五年,复立无诸为闽粤王,王闽中故地,都冶”⑧。后立无诸孙丑为越繇王,分立余若为东越王。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武帝以“东粤狭多阻,闽粤悍,数反覆”为理由,“将其民徒江淮之间"。但闽越地区仍有越民遗留,据《通典·州郡》载,汉武时“徒其人江淮间,尽虚其地,后有逃遁山谷者颇出,立为冶县”。冶,师古注《汉书》曰:“即侯官是也”。三国时,冶(侯官)县山越十分活跃。《蒋钦传》:“会稽冶县吕合、秦狼等为乱,/,波及五县。《贺齐传》则载,侯官“贼帅张雅、詹疆”反,“雅称无上:降军,强称会稽太守”,贺齐利用越人内部矛盾;而讨平之。但“侯官既平,而建安、汉兴、南平复乱”,“贼洪明、洪进、苑御、吴兔、华当等五入率各万户,连屯汉兴,……同出余汗”。据《资治通鉴·建安元年》胡三省注:冶县原属会稽郡,吴时始分会稽南部的冶县等地置建安郡。又,建安、汉兴、南平三县均属建安郡,余汗属鄱阳郡。可见,三固时以侯官为中心的建安郡等地的山越,应是西汉闽越的后裔。关于瓯越。汉孝惠三年,举高帝时越功,立闽君摇为东海王,都东瓯,世号为东瓯王。东瓯又称瓯越,因居地近瓯水得名。武帝时闽越击东瓯,东瓯“请举国徙中国,乃悉与众处江淮之间”(《汉书·两粤传》)。但此地仍有越遗民,据《太乎寰宇记》卷九十九、处州条下载,汉武时“东瓯乃举国徙中国,处之江淮间,而后遗人往往渐出,乃以东瓯地为回浦县”。按;据《史记·东越列传》集解引徐广、索隐引韦昭,均释东瓯为“今永宁”,而永宁吴时属临海郡,又据《通典·州郡0真临海郡条下载,“汉回浦县地”,即吴时的临海县。可见,吴时临海郡的永宁县与临海县,正分别是西汉东瓯人徙江淮前后的活动中心。故三国时临海的山越,与瓯越关系至为密切。总之,闽越和瓯越的聚居地,建安郡在今福建境,临海郡在今浙南境,而赣北,皖南、29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一九/k--年第二期苏南则与闽越、瓯她的徙居地江淮问相近。可见,三国时山越与西汉时闽越、瓯越的分布地也大体相符。又据《史记·东越列传》载:“闽越王无诸及越东海王摇者,其先皆越王勾践之后也,……秦巳并天下,皆废为君长,以其地为闽中郡”(咤汉书.两粤传》所载相同)。《史记·越王匀践世家》还指明越王无强后七世为闽君摇,更从世系上说明共渊源关系。可见,闽越及瓯越即秦时闽中郡的闽越,先秦时为越王勾践之越。故由此,山越又可溯源於越。东汉寸,这些地区长期无越人活动的记载,直至灵帝建宁二年,即公元前169年始有“山越"之称④。这中间,於越后裔是否从这些地区消失了呢?回答是否定的。因为从《三同志》的记述中,仍可寻见其蛛丝马迹。第一、据《诸葛恪传》载,山越“缓则首鼠,急则狼顾”,这句话除去侮辱的提法不论,倒是反映了历史真实的。就是说,当东汉王朝的统治还相对稳定,对越人的压迫相对和缓时,其反抗也尚不为世人所注目。到了末世,天下纷乱,群雄割据,特别是扬州地区成了孙吴政权的基地,孙吴统治集团加紧对山越实行政治奴役、经济压榨,山越的反抗就愈演愈烈。因此,关于山越活动的记载也大量出现。可见,所谓“狼顾"之时,山越并非骤从天降,而“首鼠”之际,也并不意味其不复存在。不过是不同时期。缓。与“急”的表现形式不同而已。第二、据《诸葛恪传》载:“山越恃阻,不宾历世》,《陆逊传》称“山寇旧恶”或“宿恶”,《董袭传》则谓“山阴宿贼”。而所谓“旧恶”,据胡三省释:“谓自旧为恶者”(见《资治通鉴·献帝建安二仁年》注)o所渭“历世”、“旧恶”、“宿恶。、“宿贼。,均意为由来已久,可证东汉一代於越后裔从未停止活动。江文说:“东吴境内这样众多的山越,从什么地方来的?在此之前,为什么不见有文献记载?辽当的解答是:他们就是原先楚国境内遗留下来的百濮部落。”关于山球在此之前有无文献记载的问题,笔者以为是有的。这需从“山越”的称谓淡起。所谓“山”者,只是形容这一时期越人的居住特点罢了。由于历史和社会的原因,到三同时期,平地的越人多已与汉族融合,另外大批越人被历代统治阶级赶至自然条件恶劣的山区,从而造成其时越人“山栖草藏”(<周鲂传》)的状况,故《三国志》除称越人为“山越”外,又别讣为“山民”、“山贼”、“山寇”。而“越”则是族称,这可从下列三方面;:÷到汪字:一、史书的提法。《贺齐传》称山越为“越人”。胡三省释“山越”,“小吒:越人,依阻山险,不纳王租,故曰山越”(《资治通鉴·灵帝建宁二年》注),或说是“越民依阻山捡而甘者”(喀资治通鉴·献帝建安三年》注)。二、山越人的自称。《孙策传》载:“会稽妖贼许C担于句章,自称阳明皇帝”,裴注引《灵帝纪》曰;“昌以其父为越王也”。三、孙吴统治集团时对山越的称谓。他们把对山越入作战的将领,称之为“威越校尉”(《董袭降》)、“讨越中郎将”(《蒋钦传》),拜山越降将为“越骑校尉”(《锺离牧传》)。可见,史家、山越人、东吴人都把山越人视作越人,山越即越无疑。而东吴境内的越人,从春秋战同门於越,经秦汉的闺越、瓯越,直至三国时的山越,一脉相承,记载分明,怎了将立又建,人时越汉)於西页,。咒时东第国江转战于下秋徙·(舂越。大越将於,、于时源皇要始主秦为。以南者东笔于’祈题散问越?灼,呢来后·"方越我地破记么楚献什。文从田仃越批见山之不于践“关勾说王能越
上一篇:对亚洲考古音乐文化的简要评价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