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与古代建筑艺术研究
秦汉的都城主要是多层楼阁的庭院式布局,阙成为建筑群中最醒目的标志,不仅具有建筑构造的基本功能,还具有书法、绘画、雕刻等艺术功能,营造出跌宕壮丽、气势恢宏的效果。
1 秦汉时期的建筑特征
黄河与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传统建筑群的集中区域,建筑种类十分丰富,使用了大量的建筑原材料和构件,体现出建筑的艺术之美。早在《阿房宫赋》中就有对秦代建筑的描写。秦统一六国之后开始大兴土木,建设了诸多气势恢宏的建筑。从秦代到西汉、东汉,我国建筑史进入到一个发展高峰阶段,这一时期的建筑规制蔚为大观①John Vincent Bellezza、永保藏:《高原西藏叠涩古建筑独特考古遗迹的建筑属性、环境因素和宗教意义》,《青藏高原论坛》2019年第3期,第62-77页。。
在秦汉发展的400多年里,长安、洛阳、咸阳等都城的宫殿、陵墓主要服务于王室。这些建筑不仅内容十分丰富,而且为建筑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东汉时期佛教传入,出现寺庙建筑,张骞通西域后西方的建筑元素也进入中原地区。这一时期是中原文化和楚越文化交汇期,南方的干栏式建筑和北方的夯土建筑元素融合,出现了土木技术和木质结构相结合的建筑类型。其中楼阁建筑的出现是木质结构建筑发展的重要标志。
随着建筑技术的进步,秦汉建筑开始从单一的建筑形体发展为规模巨大、相互连接的群体建筑。该类型建筑不仅对体量、尺寸的把握要求很高,还对空间形式高度关注。政治思想是影响社会实践关键因素,西汉时期儒学盛行,该学派思想关注人与建筑、自然的关系,使建筑在严肃的格局中更多地追求理性精神。
这两次建筑发展高峰的出现都和外来文化的融合有关,营造了自然的建筑风格,也为后期建筑艺术的发展提供基础。随着考古学的介入,人们意识到秦汉时期是我国古代建筑和文化艺术定型的时期,总结了建筑的基本样式和发展方向。在多年的秦汉考古工作中,我国考古人员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不仅发现了都城设计、道路桥梁、陵墓建筑等遗存资料,还发现了画像砖石、壁画、模型等图像资料。但由于时代的变迁,许多建筑实体已被破坏,只有少数秦汉阙可继续作为考古研究的内容。如平面的汉阙图像可以作为设计稿,还有一些明器资料,都可以成为研究秦汉建筑的关键资料。由此可以看出秦汉阙的重要价值②张骞、任蓉:《基于文保建筑和考古遗址上的江南古典园林——杭州市方志馆庭院景观设计》,《城市建筑》2019年第17期,第129-131页。。
2 秦汉阙建筑
在秦汉阙建筑中,城阙和宫阙的体量最大。由于当时的木构技术建造大体量建筑存在一定的难度,为了达到雄伟的视觉效果,先用土夯建造高台,然后在上层逐渐使用木质结构,进而形成土木结构结合的形式。现存的阙主要是东汉时期的石质阙,一般为台基、屋身、屋顶三段式形式。刘道阙是最早的实体阙,不过目前已经无法看出部件的痕迹。踏身阙和刘道阙质地相同,不过在外形上参照了土石型建筑的砌筑方法。阙顶主要是仿木结构,差别在于阙身,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讨论。
①砖石型、土石型石阙。以在北京、山东和江苏一带的东汉早期石阙为例,一种是简单的碑石型,如曲阜无名阙、泰山阙,阙身略微收分,没有斗拱、阙额和柱枋。另一种是登封三阙,主要集中在北京地区,受干燥凉爽气候的影响较大,阙身不存在收分,也没有拱和柱枋③王青岚、王少华:《保护建筑中的考古遗址数字化展示设计方法探索》,《遗产与保护研究》2019年第4期,第86-90页。。
②木构型石阙。这类阙主要分布在四川和重庆等地,受温暖湿润的气候影响,在阙基四周存在干栏形式,阙顶部位有板瓦、筒瓦,开间较为明显,具备木质结构房屋的基本特征,其中以高颐阙最为典型。通过对木结构的利用可以扩大室内范围,提升采光效果。同时利用立柱、斗拱和横梁可以让基部保持通风,让木结构的寿命延长。木结构可以承载屋顶的重量,同时木材的伸缩度可以起到防震的作用,以上优势也是川渝石阙刻意模仿的原因。从屋顶的角度分析,秦汉时期的屋顶形式较为完备,并且屋脊的装饰较为朴实,以正脊的平直居多,利用很多的圆形云纹瓦当。后期,屋面开始追求灵动的视觉效果,曲脊得到利用。随着对动物图像的利用,让屋面装饰形式更加丰富。从斗拱的角度分析,该构件在木构建筑体系中特有,起到承重的作用,主要是在房屋立柱和横梁交接处。斗拱的放置位置十分灵活,可以放在柱头,也可以置于柱脚,造成独特且具有装饰的效果。
上一篇:考古视角下的古夜郎族群生活习俗探论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