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汉考古

奉献精神与园地意识

奉献精神与园地意识罗振亚(南开大学文学院,天津I)学术简历:罗振亚,男,1963年生于黑龙江省讷河县,现为南开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天津市写作学会副会长,中国写作学会副秘书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曾任哈尔滨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文艺评论》杂志副主编。主要著作有(20世纪中国先锋诗潮》《朦胧诗后先锋诗歌研究》《中国三十年代现代派诗歌研究》《中国现代主义诗歌流派史》《当代校园诗精选精评》《龙江特色作家研究·雪夜风灯》《中国新诗的文化与历史透视》《挥手浪漫》(诗集)。编著有《中国现代名家诗歌分类品汇》《百年美文·哲思卷》等。获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学术成果奖,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资助,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主持的精品课“现代中国文学”先后被评为天津市精品课、国家级精品课。中图分类号:1207.2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6—6152(2009)03—0017-01“现当代诗学研究”是一项高难度的精神作业,它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偏高,既深谙诗歌的肌理、修辞、想象方式又具有渊博、厚实、深邃的学养者,方可入其门槛,而这样的人选少之又少;同时它的研究对象和古代诗学比较,领域也相对狭窄,在有限的时段里诗人、诗潮与诗论本来就不多,能构成言说价值的话题就更难以寻觅,若找到恰适的学术生长点谈何容易;再者它在成果上不好出新,经过谢冕、孙玉石、陆耀东、杨匡汉、吴思敬、陈超、蓝棣之、唐晓渡、龙泉明、程光炜、陈仲义、王光明、李怡等学者的锐利拓进,已有相当的积累,那些饱居思想含量的著述,对后来者既是启迪也是重压,如何超越它们而使自己避免做无效的精神劳动,是每个年轻学人必须面对的精神拷问。几点的聚合注定了“现当代诗学研究”始终不甚景气,根本无法和喧腾热闹的小说、散文研究抗衡。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随着大众文化的挤压、欲望化的拜金语境等因素的合纵连横,使曾经处于中心位置的新诗走向边缘,新诗研究更成为了边缘的边缘。正是在这样的学术背景下,《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在全国学报类的杂志中,大胆地率先辟出宝贵的版面,开设“现当代诗学研究”专栏,而后才有《西南大学学报》等杂志的次第应和。我觉得这不仅需要超常的勇气和胆识,也需要“舍我其谁”的牺牲和奉献精神,《江汉大学学报》是在以一种责任的担当,为诗歌创作、诗学研究的繁荣与发展作着坚韧的努力,它让那些从事诗歌研究和批评的人,在寂寥的文化氛围里获得了自己的精神家园,获得了一块可以恣意耕耘的土地。而且这也体现了学报主持者可贵的阵地意识和智慧的眼光,正因“现当代诗学研究”领地荒寂,才有着更为广阔的言说空间,和无限开拓的可能,淮最先占领了这块学术阵地,谁就拥有了无可争辩的发言权。事实证明,在过去的五年里,栏目主持人广泛关注诗学前沿动态和诗学问题,题目不辨新旧、大小、中外,一切从学术价值出发,所刊发的文章既扣合了当下诗坛潮流的脉动,又总能提升出一些深层的规律性命题,十分有益于诗歌生态、格局的健康生长。由此说来,刊物引起诗学界乃至学术界的广泛好评、成为诗学研究的重镇,也就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所以我愿意再次申明:《江汉大学学报》“现当代诗学研究”栏目的开设及时而且重要,意义深远,为新诗研究界办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责任编辑:蓝岭(E—mail:lanlin9777@126.conl)·17·

上一篇:特色栏目江汉大学学报寻求质的突破现当代诗学
下一篇:没有了

Top